![]() 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它的空调机组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具体公开了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中部设有集流空腔,其用于导流冷媒物体;引流隔片,所述引流隔片连接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并且与集流空腔相连通,其用于将冷媒物体的运行轨迹改变为旋转向前,形成稳定的环流;扁管,所述扁管端部呈圆弧状,所述扁管位于所述引流隔片的上方并且与集流空腔相连通,用于传热。本实用新型的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简单合理,又由于扁管端部呈圆弧状,使扁管插入集流管深度一致,由于冷媒流型稳定,可以实现液态冷媒均匀地分配进入扁管,保证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均匀。 公开号:CN214333107U 申请号:CN202022452360.9U 申请日:2020-10-29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尹东;吴迎文;杨瑞琦;王雪东;王凯;康宁 申请人: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IPC主号:F25B39-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它的空调机组。 [n0002] 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两根集流管,多条扁管及翅片组成。集流管一般竖直放置,换热器用于蒸发器时,两相态冷媒从集流管下部进入,由于重力影响,液态冷媒分流不均匀,在同一流程下部扁管液态冷媒相对较多,上部扁管液态冷媒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导致换热器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整机换热的性能。 [n0003] 正如专利CN201910919279.6的一种扰流装置及分流器组件及空调机组的内容提出在分流器前设置扰流装置,让冷媒在螺旋扰流体中流动产生环流,让气液两相态沿圆周方向对称分布,为分流器分流创造有利的入口条件,提高分流均匀性,但螺旋扰流体加工精度较高,加工复杂难以制作。 [n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该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简单合理,可以实现液态冷媒均匀地分配进入扁管,保证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均匀。 [n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上述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n0006] 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中部设有集流空腔,其用于导流冷媒物体;引流隔片,所述引流隔片连接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并且与集流空腔相连通,其用于将冷媒物体的运行轨迹改变为旋转向前,形成稳定的环流;端口为圆弧状的扁管,所述扁管位于所述引流隔片的上方并且与集流空腔相连通,结合环状流型冷媒,使液态冷媒均匀进入,使换热均匀。 [n0007] 优选的,所述引流隔片的中部设有导流斜孔,所述导流斜孔与所述集流空腔相连通并且所述导流斜孔的斜开孔轴线与所述引流隔片的竖直轴线的夹角β为20-60度。 [n0008] 优选的,所述导流斜孔是以所述引流隔片的圆心为中心等距离排列成环状斜开孔组。 [n0009] 优选的,所述环状斜开孔组的圈数可为1圈或多圈,以隔片中心为圆心半径不等的均匀分布。 [n0010] 优选的,所述引流隔片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5mm。 [n0011] 优选的,所述扁管插入集流管的端面为圆弧状并且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面平行。 [n0012] 优选的,所述扁管伸入所述集流管的端面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 [n0013] 优选的,一种空调机组,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 [n0014] 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结构后,可将气液两相态的冷媒物体通过引流隔片实现旋转状输送,由于旋转产生离心力,液态冷媒物体的惯性过大甩至管壁,在近管壁处螺旋式向前运动,气态冷媒惯性小,在管中心流动,形成稳定的环流;在稳定环流中,液态冷媒均匀进入扁管,使整个换热器分流均匀,解决了因流型不稳定导致进入扁管的液态冷媒分流不均的问题。 [n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n0016]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引流隔片的结构示意图。 [n0017]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引流隔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n0018]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n0019]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n0020] 图6:液相冷媒在y=0截面的分布云图。 [n0021] 图7:液相冷媒迹线图。 [n0022] 图1-5中:1-集流管;2-集流空腔;3-引流隔片;4-扁管;7-扁管端面;8-导流斜孔。 [n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不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n0024] 实施例1: [n0025] 如图1所示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所述集流管1的中部设有集流空腔2,其用于导流冷媒物体;引流隔片3,所述引流隔片3连接在所述集流管1的内部并且与集流空腔2相连通,其用于将冷媒物体的运行轨迹改变为旋转向前,形成稳定的环流;端口为圆弧状的扁管4,所述扁管4位于所述引流隔片3的上方并且与集流空腔2相连通,结合环状流型冷媒,使液态冷媒均匀进入,使换热均匀。 [n0026] 在本实施例中,将气液两相态的冷媒物体通过引流隔片实现旋转状输送,由于旋转产生离心力,液态冷媒物体的惯性过大甩至管壁,在近管壁螺旋式向前运动,气态冷媒惯性小,在管中心流动,形成稳定的环流;在稳定环流中,液态冷媒均匀进入扁管,使整个换热器分流均匀,解决了因流型不稳定导致进入扁管的液态冷媒分流不均的问题。 [n0027] 具体地,如图1-5所示的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引流隔片3的中部设有导流斜孔8,所述导流斜孔8与所述集流空腔2相连通并且所述导流斜孔8的斜开孔轴线与所述引流隔片3的竖直轴线的夹角β为20-60度,通过导流斜孔可以使得输送的气液两相态的冷媒体快速形成螺旋上升状态,为后续的气、液态冷媒物体均匀进入扁管做准备。 [n0028] 具体地,所述导流斜孔8选用至少四个并且以所述引流隔片3的圆心为中心等距离排列成环状斜开孔组;所述环状斜开孔轴线沿着流动方向呈远离引流隔片3的圆心排布;通过至少一圈的环状排布的导流斜孔可以更加迅速地将原气液状态的冷媒物体形成螺旋上升状态,为后续的均匀分流输送做进一步的准备。 [n0029] 具体地,所述引流隔片3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5mm,使冷媒流经隔片的时间更长,冷媒获得更多的动量,更有利形成旋转流。 [n0030] 具体地,所述扁管4与所述集流管1之间的扁管端面7为圆弧状并且与所述集流管1的内壁面平行,端面与内壁面距离相等,保障分流均匀。 [n0031] 具体地,所述扁管4伸入所述集流管1的端面和所述集流管1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 [n0032] 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了两根扁管的简化仿真,从y=0截面的液态冷媒分布云图(图6)看,液相冷媒在集流管圆周分布较多,进入两根扁管的液态冷媒分布相对均匀; [n0033] 从液相冷媒在集流管的迹线图来看,液相冷媒经斜圆管进入集流管空腔后呈螺旋式上升,且在圆周及远离轴线的地方分布较多,利于均匀进入扁管。 [n0034] 一种空调机组,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 [n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及术语“第一”、“第二”,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n0036]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n0037]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n0038]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Claims (8) [0001] 1.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中部设有集流空腔,其用于导流冷媒物体; 引流隔片,所述引流隔片连接在所述集流管的内部并且与集流空腔相连通,其用于将冷媒物体的运行轨迹改变为旋转向前,形成稳定的环流; 端口为圆弧状的扁管,所述扁管位于所述引流隔片的上方并且与集流空腔相连通,结合环状流型冷媒,使液态冷媒均匀进入,使换热均匀。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隔片的中部设有导流斜孔,所述导流斜孔与所述集流空腔相连通并且所述导流斜孔的斜开孔轴线与所述引流隔片的竖直轴线的夹角β为20-60度。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斜孔是以所述引流隔片的圆心为中心等距离排列成环状斜开孔组。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斜开孔组的圈数可为1圈或多圈,以隔片中心为圆心半径不等的均匀分布。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隔片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5mm。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插入集流管的端面为圆弧状并且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面平行。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伸入所述集流管的端面和所述集流管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 [0008] 8.一种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1548150B|2015-09-09|用于改善换热器中的流体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US8302673B2|2012-11-06|Parallel flow evaporator with spiral inlet manifold CN201652995U|2010-11-24|微通道换热器 EP2784428A1|2014-10-01|Heat exchanger JP4881276B2|2012-02-22|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JP2005042957A|2005-02-17|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4333107U|2021-10-01|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它的空调机组 CN2655156Y|2004-11-10|一种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CN211119692U|2020-07-28|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6338162A|2017-01-18|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 CN112361661A|2021-02-12|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它的空调机组 CN102022782A|2011-04-20|一种挂壁式分体空调室内机 CN106403397A|2017-02-15|换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JP3284904B2|2002-05-27|熱交換器 CN207015121U|2018-02-16|汽车用空调冷凝器 CN106643226B|2018-11-30|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1251319A|2008-08-27|一种专用于空调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06176835U|2017-05-17|空调机组及其分液器 CN210833199U|2020-06-23|一种换热管、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214250205U|2021-09-21|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CN201589465U|2010-09-22|一种变通道混流式换热器 CN206724523U|2017-12-08|一种汽车空调冷凝器 CN108278800A|2018-07-13|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925647B|2019-03-15|一种交叉复合式u型管太阳能换热器弯管机 CN205156699U|2016-04-13|一种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452360.9U|CN214333107U|2020-10-29|2020-10-29|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它的空调机组|CN202022452360.9U| CN214333107U|2020-10-29|2020-10-29|一种分流均匀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它的空调机组|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